調查包括管道位置、走向、埋深、人口密度、地區等級、地面裝置調查(地面管道、三通、閥室、閥井、標志樁(牌)、警示樁、測試樁、錨固墩、圍柵、拉索等)、管道防護帶(建構筑物、護坡堡坎、地面活躍程度、深根植物等)、穿跨越管道、露管浮管等情況,需包含文字記錄、GPS坐標等信息并拍照。
1.1管道標識與支管及搭接點、管道交叉
對管道沿線里程樁、轉角樁、加密樁等進行調查;并對穿、跨越管段警示牌情況進行調查(含機耕道及溪流),對穿、跨越管段無警示標志的、損壞的、字跡不清晰的進行統計和記錄。
1.2管道穿跨道
穿跨越調查應包括地名、GPS坐標、穿跨越類型、穿跨越方式、穿跨越對象、長度、壁厚、交叉方式、穩管措施、投用時間等內容,對大于30m的穿、跨越需記錄起點和結束點GPS坐標,若穿跨越有異常,應詳細記錄異常情況。報告完成時需提交“穿跨越信息表”,該表用于管道和場站管理系統;穿跨越的起止點必須調查是否有標識樁,并寫入報告。
1.3埋深及露管、浮管
露管浮管調查應包括露管長度、地名、GPS坐標、狀態、防腐層類型、防腐層是否破損、破損有無露鐵、管體腐蝕情況等內容。對大于30m的露管需記錄起點和結束點GPS坐標。報告完成時需提交“露管浮管信息袁”,該表用于管道和場站管理系統。
1.4違章建筑
依據《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對管道兩側10m范圍內不應有建、構筑物。對管道中心線兩側10m范圍內的建構筑物調查應詳細記錄行政地區、GPS坐標、與管道關系(平行、相交、壓管等)、距管道最近點距離、樓層數、建筑面積、戶主、常住人口、聯系電話、修建時間、影響管道總長度等信息。報告完成時需提交“10m范圍內建構筑物信息表”,該表用于管道和場站管理系統。
1.5地區等級劃分
按GB 50251對管線所經過地區進行地區等級劃分,劃分地區等級需調查管道中心線兩側200m范圍內的建筑、人口等情況。


2.防腐層間接檢測
2.1防腐層PCM檢測
檢測開始應記最檢測時問、發射機架設位置、輸出電流、天氣狀況等基本信息。檢測并記錄感應電流大小,2個檢測位置最大間距不超過30m,電流異常管段應加密檢測。發射機信號輸入位置起管道兩側各50~100m的范圍內為檢測盲區,應對檢測盲區進行補充檢測。
對管道進行整體質量分級僅作為防腐層整體質量的相對好壞程度的參考。對防腐層整體質量進行檢測評級的管道,應根據開挖驗證結果對防腐層評級結果進行修正,使其符合管道實際情況。
2.2防腐層漏損點檢測(ACVG)
檢測時需沿管道正上方平行測試,在防腐層破損點定位時,為了準確定位破損點,應在破損點前后、左右進行地表電位梯度測試。A字架插入地袁后必須等待儀器顯示穩定,記錄所有指示箭頭、db值穩定的防腐層漏損點,db值應為檢測時讀取到的最大值。
防腐層漏損點連續2個檢測位置間的問距應根據防腐層類型的不同確定,石油瀝青防腐層最大間距不超過3m,聚乙烯防腐層最大間距不超過1m。
檢測到防腐層漏損點時,記錄防腐層漏損點處的絕對距離(相對于管道起點)、相對距離(相對于標識樁、電位測試樁、永久性標識物等)、GPS坐標、dB值、管道深度、地形地貌、土壤干濕程度、感應電流、輻射距離(指有發現穩定箭頭顯示至破損點中心的距離)等信息,且做好簡易與重點標識。
防腐層漏損點修正系數及修正方法
修正系數F | 0.8 | 1.0 | 1.2 |
土壤含水狀況 | 特干土 | 一般土 | 濕潤土 |
地形地貌 | 山坡 | 旱地 | 水田 |
天氣狀況 | 連續晴天 | 普通晴天或陰天 | 雨天 |
修正公式:Δ’=Δ/F Δ’:修正后的系數; Δ:現場檢測記錄的漏損點dB值; F:修正系數。 |
防腐層漏損點分級標準(暫定)
防腐層 | 一級(極輕微) | 二級(輕微) | 三級(中等) | 四級(嚴重) |
聚乙烯防腐層漏損點dB值(ACVG) | <40 | 40≤dB<50 | 50≤dB<65 | ≥65 |
石油瀝青防腐層漏損點dB值(ACVG) | <30 | 30≤dB<40 | 40≤dB<55 | ≥55 |